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说起交公粮,对于农村七零前生人不会陌生,多少还是有点记忆的。
我们交售粮食的粮站叫粮管所,在当时还叫人民公社的隔壁。每年夏秋之后,方园七八里路的农民都要去那里交粮。那时候的农村比较贫穷和落后,有些人家连架子车也没有。要赶去交公粮,有肩扛的,有担挑的。那些有架子车的人家,成了“香饽饽”,也只为亲门本家顺路捎几袋粮食,就这还要好说说尽,脸色看够。这也没啥,只要顺顺当当将公粮交了,也没啥。谁让咱买不起架子车呢?
交公粮的季节,全公社十几个生产队的农民都要往那赶。我是跟着父亲去的,只是耍闹去了,顺便向父亲要2分钱一根的冰棍。
到了粮站,应该还不到上班的时间,大门口已经排了长长的两行。农民大叔大婶们就着白开水,啃着玉米面粑粑和洋芋做的窝窝头。至今还记着有的人边吃边打嗝的情景。
终于等到粮站的大门开了,等待验粮的队伍慢慢向前移动。验粮员那验粮器也太神奇了,一铁棒上带着一小漏斗,稍一用力,就戳到了粮袋的最底部,人漏斗会装着些麦粒出来。验粮员并不是很高兴取几粒扔进自己嘴里,只要“咯嘣”一响,就是干的,验上了。
验收后,又是人挤人,要一袋袋扛上水泥浇筑的大风车上过筛,又一袋袋扛着走向粮库堆粮的最顶层往下倾倒,常常汗流浃背,上气不接下气。
倒霉的是粮食没有验上的,又要找寻晒场,重新晒过。交粮的季节,雷雨也多。说时迟,那时快,一阵倾盆大雨,会浇灭交粮人的心,还要等到天放晴了,再晒,再等待验收。好端端的交粮,非折腾几天不可。
还是小孩子我,只想着有个冰棍吃。父亲当时说的话,我后来才懂得。记得父亲说,我们交公粮是不给钱的,属于农业税的性质。粮站开具的票据会注明征粮还是购粮。购粮当时是九分六厘一斤小麦,一百斤小麦是九块六毛钱,次一等的是九块四毛五一百斤,这些都是要入账的。
在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《关于废止〈农业税条例〉的决定》。我国农民从2006年开始就不再向国家缴纳农业税,即公粮了,这也是国家给予农民的政策福利待遇。
交公粮已成为历史,但它永远留在了中老年农民的记忆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