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一个地名,就是一段历史碎片;一个地名,就是一幅风情画卷。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,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,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,以唤醒城市记忆,赋能乡村振兴。本期“七彩地名我来讲——广南地名”专栏,讲述珠琳镇地名故事,传承珠琳镇地名文化。
【地理位置】
(图为:珠琳镇政府提供的珠琳镇全景图图片)
【地名含义】
镇人民政府驻地珠琳街,原名阿基得,清道光年间曾设阿基得讯。1931年广南县县长杨杼以街东有朱灵洞,借此美誉“珠宝琳琅”的宝地之意更名为珠琳。因驻地得名,故名。
【历史沿革】
清道光五年(1825),今珠琳镇置莫雨龙营(治在今中寨村);民国2年(1913)置小环西区(治在珠琳街);民国21年(1932)改称六区,民国29年(1940)废区称珠琳乡;1949年11月称珠琳;1951年1月改称第六区公所;1957年12月称珠琳区公所;1958年11月撤区建立友谊人民公社;1961年5月改公社为珠琳区公所(卡子下村1964年划归砚山县阿猛区);1962年撤销中公社,改大队为小公社;1967年4月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;1969年2月改称区革命委员会;1970年撤区,改小公社为大队,并建立公社;1971年改为珠琳公社革命委员会;1981年11月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;1984年1月体改恢复为珠琳区公所;1988年改称珠琳镇。至1995年12月建置未变。地名沿用至今。(资料来源:广南县志、广南县地名志)
【历史文化承载】
1.飞鸽落洞,位于广南县珠琳镇上寨北出2公里处,洞口距地面约1000米,向南,高4米,宽6米,进深约10米,洞内明亮,石壁上积有烟熏层物。1985年进行文物普查时,发现洞内有大量陶片及动物骨化石,经鉴定,属于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。(资料来源:广南县志)
(图为:珠琳镇人民政府提供的弄卡崖画图片)
3. 拉狗塘战斗遗址。拉狗塘战斗遗址位于广南县珠琳镇吊井村委会石盆村小组,2014年11月,中共广南县委员会在遗址处立碑纪念。
(图为:县文旅局提供的拉狗塘战斗遗址图片)
【地理文化承载】
(图为:珠琳镇人民政府提供的珠琳镇清真寺图片)
2. 珠琳洞。位于广南县珠琳镇东1.5公里半山上。初建于清宣统元年(1909),由陈玉亭、何正焜等十人倡导建成,之后,由于多年失修,余物失存,只留下原来的自然古洞。1994年10月恢复重建,成为广南众多庙宇中香火旺盛之地,庙宇依山而建,溶洞与阁楼相辅相成,既有自然景观的美丽,又有人工开发的痕迹,楼层与洞穴紧密结合,更加衬托出山里的神气。庙里塑像有许多,分为三个层楼,底层塑有地母、地藏、观音等;中间层塑有关帝等;顶层塑有玉帝、王母等。在第三层从左至右,分别塑有孔圣、释迦牟尼、道德天尊,反映三教合一的特点。(资料来源:珠琳镇人民政府提供)
【乡土文化承载】
1.珠琳镇甲板村三月三花街节。千百年来,“三月三花街节”除了赋予壮族“情人节”的特殊含义外,还举行交换谷种农具等物资、首领商议族群大事等活动。珠琳镇甲板村为期3天的花街节,有民族歌舞展演、山歌对唱等精彩节目。
2. 珠琳回族“开斋节”。开斋节是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。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。这一天,穆斯林沐浴净身,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,还要穿上节日盛装,走亲访友互道祝福,祈求来年幸福。
3. 饮食文化。珠琳民间食品品种口味众多,各具特色。熟食以麻辣大块鸡出众,产品以回族壮牛干巴深受食客喜好,在全县享有盛名。
【社会福利】
(图为:珠琳镇人民政府提供的珠琳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图片)
2014年7月21日,珠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。
来源:广南县民政局
编辑:卢贵珍
二审:卢永成
三审:刘桂扬